首页

SM视频百度云

时间:2025-05-29 09:38:02 作者:“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浏览量:64907

  中新网西昌5月29日电 题:“劳模”长三乙火箭首次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搭天梯”

  记者 马帅莎

  5月29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后将天问二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顺利跑完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第一棒”。

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白国龙 摄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运载火箭。此次任务是长三乙火箭第109次飞行,也是其首次挑战地球逃逸轨道发射。

  地球逃逸轨道高度高,火箭挣脱地心引力束缚所需的能量就更多,速度也更快。此外,发射窗口窄,入轨精度要求高,分离速度误差控制严……发射难关一项又一项,“劳模”长三乙火箭如何跨越重重难关,为此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搭天梯”?

  力气足:5.55吨运力精准匹配

  长三乙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是一款高轨道大推力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亦可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其他轨道卫星的发射。

  作为中国高轨主力运载火箭,该型火箭是“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三兄弟”中“力气最大”的,特别是2020年实施“双提升”工程后,火箭运载能力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与天问二号探测器质量要求更贴合,成为本次任务的“最优解”。

  飞得高:直达高轨,精准“投送”

  以往发射地球轨道范围内的载荷,火箭分离速度为第一宇宙速度,即每秒7.9千米。此次任务中,火箭分离时的速度需超过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才能使天问二号探测器脱离地球引力,进入地球逃逸轨道。

  不仅如此,目标小行星体积小、质量小、引力弱、捕获难度大,这对火箭入轨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火箭入轨速度不仅要达到每秒11.2千米,每秒偏差也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探测器距离小行星百万公里的级差。

  火箭专家解释称,如果将火箭入轨比作投篮,这样的入轨精度,好比在上海投出一个篮球,要投中位于北京的篮筐,还要保证篮球入筐时的飞行角度和速度。

  为此,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还运用了末速修正技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速度、姿态等,确保探测器精准踏上深空之旅。

  靠得住:百战锤炼,飞行更可靠

  长三乙火箭是中国首个宇航发射次数突破100次的单型运载火箭。自1996年首飞以来,它托举“北斗”、“嫦娥”、风云卫星、天链卫星等“乘客”问鼎苍穹,保障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历经百战锤炼的长三乙火箭如今越飞越稳,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早在2018年,天问二号发射任务就“花落”长三乙火箭。“火箭性能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执行其他发射任务的同时,长三乙火箭也在一发发积累中为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打下更好的基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张亦朴说。

  谈到长三乙火箭长期稳定、可靠的表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闽慷也表示,多年来,型号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技术创新与可靠性提升,大大提升了长三乙火箭的整体性能与竞争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多样化的发射需求,为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百戏之师”昆曲后继有人

由于坡度合适骑行,左云每年都会举办自行车公路公开赛,沿线还种上了万亩花海,油菜花、向日葵、玫瑰等竞相开放,风景如画,形成一条生态长廊。长城一号左云段还入选了“2023中国户外运动精品骑行线路”。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在明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真正发挥政府引导基金“耐心”资本的属性,还需要根据中国特色进行更加市场化的机制设计,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提升“国家队”资本的耐心程度。推动“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达到投资者与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美国一情报官辞职:为助推美国加沙政策感到羞耻和内疚

会议强调,贺电既是鼓励更是鞭策,比赛刚刚开始,接下来的比赛还将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务必保持头脑清醒,戒骄戒躁,心无旁骛、专注比赛,切实把学习贺电精神转化为赛场上不畏强手、不惧困难、敢打敢拼、永攀高峰的实际行动。

孙明德:台湾经济过度依赖半导体 其他产业难受惠

活动期间,正式启动“中拉—招商蛇口拉美青年创业创新计划暨首届拉美青年科学家创新中国行”。该计划将为拉美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多来华交流学习的机会,更为中拉科技合作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山东首个金融与互联网专业法庭调解6.9亿元金融纠纷

展柜中,丁敬的“千顷陂鱼亭长”印方角白文,线条刚挺;“奚冈私印”朴茂古秀,书印相融;蒋仁的“蒋山堂”印则于苍劲中见朴拙,别具天趣……“西泠八家”是清代浙派篆刻的八位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以秦汉为宗、以金石入篆,崇尚古意,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文脉赓续。其后百余年,浙人治印之风延绵不绝。1904年,在西湖孤山脚下,浙派印人相互研摹的西泠桥旁,近现代印学重镇“西泠印社”成立,彪炳印学史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